新闻公告

关税博弈下如何保护患者利益?

        2025年4月16日,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跨国问题研究中心合办的的“长江大学堂”第六课如期举办。本次课程以“关税博弈VS患者利益保护”为主题,邀请了三位业内专家,围绕战略竞争下的关税博弈、关税壁垒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冲击以及患者用药负担与慈善援助体系的创新展开深入探讨。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及公益组织的50余名人员参加,共同探索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患者福祉。

战略竞争下的关税博弈与应对逻辑

        近年来,战略竞争加剧,关税博弈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关税政策不仅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也对生物医药产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和患者用药负担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基本权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查道炯分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美关系专家查道炯教授分享了题为“中美战略竞争下的关税博弈与中国应对逻辑”。查教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关税博弈的背景与逻辑,指出关税政策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两国战略竞争的重要工具。他强调,中国在应对关税压力时,需要从供应链安全、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布局。查教授的分享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关于如何从宏观层面认识关税博弈和中国的应对逻辑,得到了广泛认同。

关税壁垒升级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冲击与供应链合规转型

        来自国际贸易与关务方面的专家带来了关于关税壁垒对生物医药产业影响的深入解读。该专家指出,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升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原材料进口、技术引进及产品出口等环节面临诸多挑战。供应链的合规转型成为当务之急,企业需重新审视供应链布局,加强合规管理,提升应对关税风险的能力。他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阐述了供应链合规转型的关键要点与实施路径,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助力产业在复杂关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税环境下的患者用药负担与慈善援助体系的适应性创新

成吉分享

        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患者援助专家成吉主题分享聚焦“关税环境下的患者用药负担与慈善援助体系的适应性创新”。他从患者视角出发,分析了关税政策对药品价格和患者用药负担的可能影响。他指出,关税壁垒会增加药品的进口成本,还可能影响药品的可及性,尤其是对肿瘤、罕见病以及慢病患者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

        成吉介绍了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在患者援助方面的探索尝试,包括患者援助项目、患者教育项目以及与机构合作的公益项目。那么如何应对以保证患者利益呢?成吉建议,短期来看,或可整合企业捐赠、公众筹款、保险合作等资源,确保患者紧急用药需求得到及时保障;中期来看,建议推动将关税影响药品纳入慈善药品捐助项目特殊通道,协调海关、药监等部门优化通关流程,与此同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患者需求,并结合临床专家、行业协会等意见后,建立“临床必须无替代药品清单”,对清单内药品实施反制关税豁免或梯度减免;长期来看,应促进本土药企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罕见病、肿瘤创新药的国产化进程,从根本上破解供应链依赖。

        他强调,慈善组织在缓解患者用药负担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需要与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形成合力,通过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以及精准化的慈善援助体系,以减轻关税环境下患者的经济压力,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互动交流:跨领域对话探索解决方案

柳莺为分享嘉宾查道炯颁发证书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者围绕关税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患者用药负担的缓解路径以及慈善援助体系的创新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为学术界、产业界和公益组织提供了一个跨领域对话的平台。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柳莺为分享嘉宾颁发感谢证书。

        本次“长江大学堂”第六课,通过专家的深入分析和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对关税博弈下生物医药产业和患者利益的深远影响展开讨论,也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理性务实的解决策略。未来,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将继续通过“长江大学堂”系列课程,推动多方协作,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公益贡献力量。